目前查詢: R16 高鐵左營站   架上書籍數量:299 冊

書籍資訊

書籍編號:KML6464042 ISBN:9789573298656
索書號: B 431.4 5754  
目前狀態: 在架上  
書名:半農理想國 : 台灣新農先行者的進擊之路 站別: R16 高鐵左營站
出版日期:遠流, 架號: 3078
作者:賴青松, 楊文全著
借閱次數:10  
內容簡介

★台灣返鄉從農領頭羊20年實戰全紀錄:穀東俱樂部成立至今約二十年,本書第一手全程記錄兩位作者相繼從農,歷經困境、抉擇、調整的點滴過程。   ★反映農村從傳統走向現代的契機轉變:半農半X生活者的進入,促進台灣農村自工業化走向服務業化的進程發展,是歷史變局,亦是嶄新的可能。   ★勾勒網路時代斜槓農夫的理想國藍圖:田地媒合機制與新農育成平台等的提出,如何成為網路時代新農夫實踐夢想田園生活的選項與路徑。   ◢ 從穀東俱樂部啟程,走出台灣農村新路徑 ◣  2000年,賴青松偕妻女回到宜蘭員山深溝村,一邊耕田種菜,一邊從事翻譯工作,踏出實踐理想人生的第一步。2004年,他結束日本岡山大學碩士課程,回到台灣,在宜蘭農村成立「穀東俱樂部」,就此展開「高調」的務農人生。   賴青松不但為自己尋得安身立命之道,也藉此實現了「讓都市人也可以吃到自己種的米」、「志願農民運動」等理念,並積極對外倡議。賴青松與穀東俱樂部掀起了台灣返鄉從農的時代浪潮,成為友善農業的先驅,並讓後繼者看到各種可能性。   ◢ 實踐半農半X,第一個新農育成平台誕生 ◣  為永續經營,賴青松持續號召歸農人力,接觸農村潛在資源,並積極建立在地人際網絡。2012年政府啟動休耕田地活化政策,賴青松因此得以成為老農託付代管田地的對象。他將目光聚焦在嚮往農村生活的都市人,即半農半X生活者。   當時,從事農村規劃工作的楊文全,與深溝夥伴成立「倆佰甲」,匯聚一群小農共同參與第一年耕作計畫。倆佰甲就此成為新農育成平台、傳統老農地主與新農社群間的中介者,除了媒合代管農地,尋求空間房舍,更提供農耕技術的支援,滿足陪伴的需求。許多歸農者因此走進深溝村,開展出新產銷模式。   ◢ 打造開放社群,展現多元社會創新 ◣  半農半X生活者大多懷抱強烈的性格與理念,因此深溝新農借助網路時代的開放社群概念,彼此之間不形成共識,不統整腳步,如此自由開放氛圍,尤其吸引更多新世代農夫。   他們大多具備個人專長,各自種田賣米,彼此間激發創意,造就深溝村百花齊放的新氣象。例如:展開農田裡的科學計畫、舉辦公車小旅行、成立廣播節目、開放農業實驗基地等。街區更陸續出現著名的小間書菜、貓小姐食堂、美虹廚房、一簞食素食餐廳,以及「月光莊·宜蘭」民宿等。   2019年,以盈利為基礎、孕育商業模式的「慢島生活公司」成立。慢島生活透過專案方式營運,新農育成平台則轉型成「慢島學堂」,結合田地實作與室內課程,接續協助新農踏出從農的第一步。   ◢ 為嚮往農村生活者闢一條路 ◣  本書從穀東俱樂部,到倆佰甲,再到慢島生活,記述一路以來,以半農半X為主軸,貫穿二十年的深溝村新農社群生活演變脈絡。作為先行者,賴青松與楊文全不斷披荊斬棘,持續解決困境,點滴經驗累積,足以作為意欲實踐生活理想者的重要參考。   他們更示範了在農村服務業化時代,如何透過網路與平台,協助新農順利進入農村,實踐個人理念;進而打造出一個虛實整合的新農村社群,因應台灣農村世代交替的困境,迎向農村的復興。 名家推薦   古碧玲(《上下游副刊》總編輯、台灣全民食物銀行理事長)  林盛豐(監察委員)  張正揚(高雄市旗美社區大學校長)  郭華仁(臺灣大學農藝學系名譽教授)  郭麗津(台東慢食節策展人、津和堂執行長)  陳育貞(臺大城鄉所兼任副教授、城鄉潮間帶創始人、原臺大城鄉基金會宜蘭分會會長)  楊儒門(248農學市集召集人)  黃聲遠(田中央工作群建築師)  劉克襄(作家)  闕河嘉(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副教授)  羅文嘉(水牛書店社長)  ──推薦(按姓氏筆畫排序) 好評推薦   賴青松與楊文全的《半農理想國》履踐二十年終能成形,關鍵在於善用分工建立網絡、深諳網路行銷、懂得商業模式的操作以及品牌論述能力、與購買者建立良好互動、政府資源的挹注等因素,同時解開了傳統農業的桎梏,塑造農業轉型的六級產業典例。——古碧玲(《上下游副刊》總編輯、台灣全民食物銀行理事長)   將台灣轉型為一個真正先進國家的關鍵,不在一線城市,而在以永續發展的價值觀經營二、三線城市與農村。我們要能提出擺脫城市思維的農村重建策略。賴青松與楊文全掌握到台灣農業轉型的各種契機,由穀東俱樂部與倆佰甲的早期實驗,逐漸深化,形成細膩的社區觀與國際觀。甚至擘劃出網路時代的農村大未來。——林盛豐(監察委員)   青松和文全等夥伴進入深溝,面對的是早已成文,但卻逐漸衰落的農村,於是他們摸索,學習進入農村,以倆佰甲等方式建立支持系統,呼朋引伴前來深溝駐紮,落地生根,鼓勵這些新住民發展自家專長,半農興村,在深溝建立「半農理想國」,這一批人活絡並延續了凋零中的農村。青松和文全他們,在深溝進行的是一場現代農村開庄。——張正揚(高雄市旗美社區大學校長)    本書詳敘賴青松、楊文全如何在深溝提供農地、房舍、技術、陪伴等平台,吸引一群半農半X生活者進入農村,歷經穀東俱樂部、倆佰甲、慢島生活/慢島學堂的蛻變,下田種稻之外,還透過書店、餐飲、產品展售、鄉村導遊、報導廣播等方式,進行把人找進來,把米推出去的產業創新,塑造出城鄉交流的範例,也替台灣農村點出一盞明燈。——郭華仁(臺灣大學農藝學系名譽教授)   這本書是所有關注台灣農村發展新出路的朋友們必讀的年度鉅作!以細膩的紀實敘述,從一位主角(賴青松)、一個地方(宜蘭縣員山鄉深溝村)、二十年間各階段的人事物變遷,帶出一群人實踐後的新農村樣態。……筆者的章節布局,無形中幫助同樣在地方、農村工作的你我,找到突破困境、啟發創意的靈光。——郭麗津(台東慢食節策展人、津和堂執行長)   本書記錄了長達二十年農村願力崛起的歷程。作為台灣農村轉化鄉村的一個典型,這個故事的背景,是宜蘭陷入「農地種農舍」的風暴、台灣農村淪入地產競奪版圖,以及,三農政策面臨失靈的國土治理難題。這個結構性困局,是本書的起點,而作者給出的回應,正如米爾斯(C. Wright Mills)所言,是結合了個人的煩惱和社會議題,結合了個人小我生命與歷史大生命。——陳育貞(臺大城鄉所兼任副教授、城鄉潮間帶創始人、原臺大城鄉基金會宜蘭分會會長)   透過向青松學習的過程,慢慢地知道穀東俱樂部,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信任的互動,是推廣農業很好的方式。之後在台北舉辦農學市集,就是學習這種精神。相信透過這本書,會讓閱讀的人,獲得更多不同的思維。——楊儒門(248農學市集召集人)   在我們驚覺農村凋零越發嚴重,農業誠為立國之本時,賴青松已率先走在這條道路的前頭,展現豐富的小農經驗。田間的耕作知識、栽培管理等等,經由肢體勞動服務和土地倫理實踐,竭力帶出的生活價值,絕非一般知識分子的紙上理論。透過社區創生、地方共學等等社會運動,我們在各地遇見的農業困境,他不斷地從挫敗中修正,繼續尋求理想的實踐。如何成為一個合宜的新農,更有自己摸索的種種經驗,提供許多寶貴的精彩實例,拓展了難以想像的返鄉路。——劉克襄(作家)   兩人扮演著轉行新農的範例,同時擔任起有夢新農的義務指導員,如同隊友一般地協助新農面對移居後的挑戰。深溝村捲入了更多新農,來自國內外,把原先的專業嫁接到宜蘭農村,有了廣播電台、書店、保育教室、慢活學堂。我也乘此風潮帶台大的學生來見習。《半農理想國》會告訴你這段歷史的故事。——闕河嘉(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副教授)   對嚮往農村田園生活的人,這些經驗分享,非常務實,可以減少因為過度浪漫而產生的衝擊與失落。對有心在鄉村落地生根,以農為生的人來說,這些過程紀錄,更是珍貴的第一手教材,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。理想的田園生活,是許多人走過大半生,最後的心靈歸屬,但物質與心靈,如何尋求平衡,在這裡,賴青松與楊文全毫無保留分享了他們的成果與挫折。——羅文嘉(水牛書店社長)